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師者,對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有著深遠的傳承;作為師者,影響著一代代的炎黃子孫。而真正的師者,必須敬重一生。
那還是我7歲的時候,剛在老家的山村里念完幼兒園。那時,家里特窮,學費都交不上。即便如此,父親從來沒有說過讓我棄學的話。
父親,是一個相當尊師重道的人。我剛讀完幼兒園,父親就想到我很快就要念小學,于是就挑了一個日子,帶著我去拜訪教過他的語文老師——徐老師。
從我家到徐老師家要翻過一座大山,山上長滿叢樹,常年都郁郁蔥蔥的。那個清晨,山中的霧氣還沒散開,父親走在前,拿著木棍打去路邊枝蔓、野草的露水,我緊跟在后。父親邊走邊說,一會見了老師,要有禮貌,長大了你也可以當老師,老師在我們大山里是很受敬重的,爸爸希望你要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
那是我第一次見徐老師,穿著樸實的布衣,一頭烏黑頭發,一雙有神的眼睛,喜歡微笑,看上去很年輕,也很和藹可親。他摸著我的頭,一個勁夸我懂事乖巧,語重心長的說只要努力讀書,學習成績必然很好。頓時,老師在我心中的形象既高大又神奇。
在念小學的六年里,徐老師一直陪著我們這群調皮搗蛋的學生。當時,我的學習成績并不太好,但我的語文還是很不錯的。可能是因為喜歡老師的緣故,所以就在語文上多了一份興趣。
徐老師對大家都是很關心的,沒有偏頗。我們之間并沒有發生多么令人難忘的事情,有的是孩童的啟蒙和日常的陪伴,很平淡、真實。生活不一定要轟轟烈烈,曾經的相識,更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更何況是六年的悉心教導,而人生又有多少個六年呢。
仍記得,在學校205的教室里,他拿著二年級的課本,講著《王冕學畫》的課文,用王冕的故事告訴我們,古時讀書不易,今時更要珍惜,只要能吃苦,方為人上人。他是第一個跟我講這個道理的人,記憶深刻,猶在耳畔,為我人生的字典里早早寫上了勤奮刻苦、珍惜向前的道理。
今年8月,回老家經過老師家門,我同父親前去拜訪。他躺在鋪著涼席地板上,我叫了幾聲,老師才聽見。
至少有六七年不見了,歲月就像殺豬刀一樣,在他的臉上刻滿了“刀痕”,頭發花白了,耳朵也不太好使了,聲音也不再像當年在三尺講臺上那般鏗鏘有力了。我主動上前和老師握手,充滿了莫名的傷感和激動。
如今,聽到老師病逝的消息,很是震驚。似乎就發生在昨日跟他握手寒暄,一切那樣真實又遙遠。他的一生,沒有光鮮亮麗的功績,但有一顆最平凡而真實的師心,我敬畏這樣的真實與平凡。
或許,時代變幻,“紅黃藍”、“攜程親子園”等事件讓現代的我們對師者心存懷疑,但人間正義,才是大道;人有真情,才是主流;而正義必勝,真情永駐。
我始終堅信,師者無敵,必將將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傳統持續而深刻的傳遞下去,揚我國學。
這就是我認為的真正的師者,必須敬重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