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之余,細細的品讀了王叢飚先生的長篇小說《走出大山》,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山里人骨子里特有的韌勁,用小說的藝術形式寫出了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們,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對于試圖突破大山的阻礙,從而走向外部世界,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結合自己這些年的經歷我談談自己一點粗淺的感悟。
我出生在西北一個偏遠大山里,山腳下是稱作“潘楊澗”的小溪,據說村里老人說那條小溪是宋代潘楊兩家的分界線。抬頭看見的是一個個重疊的山峁,崎嶇的山坡上寄托著幾代人走出去的夢想,架子車的輪跡依稀可見,半山腰的羊群伴隨著凜冽的西北風隨處可見。
記得小時候,一家人圍繞在黑白的電視機旁觀看新聞聯播報道京九鐵路通車的消息,那時偉大的建設者形象扎根于一個懵懂的兒童心中,從此漸漸的走上這條外人看來異常光鮮確又十分艱苦的建設之路。
我就像命中注定一樣加入了這樣的一個團隊。
山坡上,塵土飛揚,土方車的轟鳴不絕于耳,我們披星摘月的進行南寧瑯東客運站北側山坡土方外運工作。下班時,大家就像煤窯里的工人一樣,灰頭土臉,鼻孔黢黑。
汛期時,大雨傾盆,暴雨夾雜著閃電的霹靂響徹云霄,我們拿著手電,穿著雨衣,在各個崗位上認真堅守。雨過天晴,大家拖著疲憊的身軀,臉上卻露出欣慰的笑容。
酷暑中,煙霧繚繞,太陽的暴曬與切割機的聲響交相呼應,我們身上背著圖紙,拿著卷尺,細心查看鋼筋綁扎的每一個角落。生怕由于我們的疏忽造成項目不可挽回的損失。
會議上,氣氛凝重,鐘表的擺動滴答作響,項目領導班子大口的抽著香煙,臉上露出愁苦的皺紋,在為緊張的工期發愁。為如何完成對公司、對業主的承諾集思廣益。
臺風時,烏云密布,一條黑色巨龍由我國臺灣海峽緩慢到來,會議室里領導緊急部署、整裝待發,為又一次臺風的到來準備著,生怕有疏漏的環節,福州地區的臺風異常頻繁,為保證周圍的居民安全、為保證工地外面主干道的暢通,我們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體現我們應有的擔當。
這,就是我們的地鐵建設大軍,這就是當代的建設者形象。
我們起早貪黑、衣著整齊,樸實厚道,我們大部分人來自祖國的各個角落,大部分人是從農村出來,我們身上具備著農村人應有的堅韌與剛毅。別人闔家團聚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收拾行囊,和自己的父母、妻兒做最后的告別。但是我們從不抱怨,因為每一個我們這樣的人都深知,走出大山不容易,我們沒有太多值得揮霍的資本,同樣我們也從來不自卑,祖國大地每一處角落都有我們的足跡,每一座地鐵都有我們曾經留下的辛勤的汗水和幸福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