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經》是曾國藩生前的一部“壓案之作”,李鴻章有言,這部書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訣。所謂“挺”,即勢不可用盡,功不可獨享,大名要推讓幾分,盛時要做衰時想,剛柔相濟,無為而無不為;百尺竿頭,不能再進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主動、積極、謙虛,以出世之心來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為他人左右,到達氣定神閑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挺經之旅由一個故事開始。有一老翁命矮個兒子挑擔到市上買肴蔬果品,兒子半晌未歸,老翁出門觀望,見兒子與另一高個挑客對峙于狹窄的水田田蹚上。老翁上前去,勸高個挑客退人水田一步,讓兒子過來,那人以為老漢偏心,不答應。老翁兒子卻遇不下水田,因為個矮,會濕了果品。老翁見勸不過,乃挺身說,來,我老漢下水,你將擔與我。高個挑客過意不去,當下避讓,一切沖突也消失了。此條寓意,李鴻章的僚屬吳永就認為:曾氏意在于老翁,“大抵謂天下在局外吶喊討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乃有成事之可翼”。不過我認為,這一條講的是如何解決矛盾,老翁的兒子斷下不得水,事情要解決,要么高個挑客下水,要么老翁下水,具體要做那中選擇要看當局人的素質。這就是《挺經》之眼。
堅挺、立志、慎獨、明強、勇毅、虛心、勤廉、學問、推誠、雅量、知恥、知悔、知足、四戒、仁愛、精明、嚴明、峻法、拂逆、高位、求財、奇正、肅殺。這46個字足以概括《挺經》的所有精華。蔣介石、毛澤東這兩個一生都是對手的偉人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同時佩服一個人——曾國藩。毛澤東有云:“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有云:“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范。”因此床頭常放兩本書,一本書是全球發行量第一的《圣經》,那是因為宋美齡信奉基督教,他是為了讓愛人宋美齡高興,做個樣子,而他真正最愛的是另一本曾國藩家書——《挺經》。
一、欲變化氣質,須先立堅卓之志。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而后不舔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二、慎獨——人生第一自強之道。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者,退欲不忽隱藏,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面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慎獨,遏制私欲,連微小的方面也不放過,循理而行,時時刻刻都如此,內省而無愧,所以心里坦然。主敬,就是說外表整齊嚴肅,內心思慮靜定專一,時時端莊,所以身體強健。求仁,就是說從本體上講,能保養心性,從運用上來說,有愛民惜物之胸懷,大公無私,所以人們悅服。思成,就是內心忠貞堅定,言語篤實無欺,以至誠與萬物感應,所以神也欽服。修身功夫自然日漸顯現。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三、“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人生一世,不可過于枯燥,工作、學習之余也可以過得很有趣,追求趣味的人生,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曾國藩身上學到。做官不以發財為目的,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官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后人,章明鑒臨,予不食言。”曾國藩去世以后沒有留給家人一分錢,以至于曾紀鴻看病都要靠左宗棠來接濟。保持人民公仆的清廉本色,對君主以血誠來忠心輔佐。在天平天國被湘軍打敗后,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這些將領齊聚曾國藩家,左宗棠給曾國藩寫了一封信,只有8個字,左宗棠將這封信交給了家里的仆人,沒過一會,仆人出來了,可未見曾國藩出來。等了許久,曾國藩出來將信件交給了左宗棠,左宗棠趕緊打開信件,內容只改動了一個字,但意義確是大相徑庭,原文是鼎之輕重,或可問焉。曾國藩改動一個字,“或”字改為“不”,此刻,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當時清朝的綠營兵已經瓦解,實力也大不如以前,而當時湘軍和淮軍足以推翻清朝,但正是曾國藩對君主的血誠,讓他最終放棄了。這與美國的西點軍校的校訓 “國家、責任、榮譽”不謀而合。
四、“明強、堅忍、勇毅”的性格。“明強”——曾氏強調說是一種銳氣,它不是事事“強矯”,而是人以自立自強,“挺然獨立不畏強御”的倔強,這兩字是孟子養至剛浩氣的根基、孔子德行針固的緣由。“堅忍”——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無大恥,是好漢,打掉牙和血吞。“豎起骨頭,竭力支撐”,于人情所不能挺立之處挺過去,人情所不能忍耐之處人過去,這才是真正的的“堅忍”。“勇毅”——“不慣有恒而強之貞恒為毅”凡事貴在堅持,在挫折中、在困頓中,要堅持下來。
五、“仁愛,雅量,虛心”的品德。“仁愛”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雅量”即氣量,它體現的是一個人修養的高低。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大度為上,只有具備豁達的度量,人們才會像大海那樣笑納百川,像高山那樣巍巍矗立,笑傲人生,搏擊未來。”相傳,康熙年間的某一天,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張英,收到一封家信,信中說家里因為建房的地皮問題和鄰居產生糾紛,信中隱約提出要求讓張英以官位來壓制鄰居的意思。張英沉思再三提筆寫下:“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到張英的書信后,馬上主動將要修建的院墻退后三尺,而鄰居知道這個情況后,也主動的退后了三尺,形成了傳為佳話的安徽桐城的“六尺巷”。“虛心”——功業,塵埃也;美名,糞土也。“知書籍之多而所見居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諸葛亮曾在《誡子書》中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與挺經的含義有異曲同工之妙。
六、學問之德,曾國藩倡導“無一日不讀書”,終其一生,他不僅通過每日寫日記反省自己,而且到晚年瞎了一只眼仍然還在讀書,他做到了無一日不讀書。曾國藩教育子女和兄弟說:“吾輩讀書只有兩件事:一者進德之事,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以圖自衛其身。”意思是讀書對人生的兩個關鍵,一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二是形成屬于自己的專業特長,立足社會。家里的藏書近百本,無論走到哪,我都會帶本書,這已經成為一種潛意識的概念,利用所有零碎的時間讀書,記讀書筆記,閱盡天下書,便知天下事。
清淡者,崇德之基也。憂勤者,建業之本也。忠、孝、仁、義、禮、智、信、儒家的經典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我們的修身養性、成就事業的必備法則。《挺經》一部居官必讀、齊家必備、修身必研、養生必覽的經典書籍,曾家治家的八字格言,即書,蔬,魚,豬,早,掃,考,寶,也作為曾國藩治家寶典與《挺經》一起流傳至今。風雨百年沒有讓曾國藩的精神湮沒在歷史中,相反曾國藩的精神得以流傳了下來,歷經歲月的洗禮和沉淀,歷久彌新,一部《挺經》治天下。
如今,它在歷史的時光隧道里低吟:“不為圣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獲,只問耕耘。惟儉可以養廉,惟勤可以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