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oogau">
<optgroup id="oogau"><optgroup id="oogau"></optgroup></optgroup><xmp id="oogau">
  • 文化建設The enterprise culture

    您的位置:首 頁> 企業文化 > 文化建設 >

    扶危濟困,我們在行動



    發布時間:2018-06-27 08:44:00   
    宗江鵬、彭珊、邊文浩、米小權、文煌
    中交隧道工程局
    2018-06-27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振奮人心。過去5年,中國共產黨以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的成就,讓全世界為之驚嘆。

    十九大報告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減貧實踐中,中交人始終堅持注重抓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

        細微幫扶暖人心

        “老鄉,我們來看您了。”用鄉音說出來的“老鄉”二字,沖散了深秋的寒氣。隧道局華南公司甘河路項目部員工姚建勛將皮卡車停在了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廖家壩村村民李順澤的房門前,剛下車就親熱地打起招呼。同時,他從車上搬下來兩桶油、兩袋米。“馬上就要過國慶、中秋了,這是我們項目部的一點心意,我們平時的工作也多虧了您的理解。”他邊說邊把米和油搬進了屋里。

        聽到姚建勛的聲音,雙眼失明的李順澤笑得合不攏嘴:“照心里講,你們是真的不錯,我這親人都沒有這么照顧我哩。”把姚建勛迎進屋,李順澤拉著他的手很久不愿放開。

        廖家壩村地處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革命老區,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這里海拔較高,地勢陡峭,耕地面積小,當地主要收入來源為種植玉米、土豆及飼養家畜。由于先天身體缺陷,李順澤的生活過得非常窘迫。姚建勛在平常征遷走訪過程中了解到李順澤的情況之后,一直記在心上。建一方工程,暖一方人心,于是趁著中秋國慶的雙節期間,代表項目部給周邊的困難群眾送去一絲過節的溫暖。

        同樣感受到項目部溫暖的還有村民李學文。他家僅靠飼養的生豬來維持生計,他雖然豬養得好,但是到了出欄期沒有銷路,這讓李學文非常發愁。項目部領導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通過村干部主動聯系到李學文,經過溝通商議,按照高于市場價格購買了他家的家畜,為他創造近5000元收入。李學文在接到現金的那一刻,激動得連連點頭,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現在,李學文每次看到帶著安全帽的項目人員走過他家門口時,都會熱情打招呼,邀請進屋喝水。

        甘河路項目部自2017年進場以來,一直堅持積極踐行扶貧社會責任,通過自身實際行動彰顯企業社會責任和擔當。

        在畢節市黔西縣新合村,道路崎嶇,信息閉塞,村里青壯年外出務工,剩下的只有老人和留守兒童。這里是市級重點扶貧村,全村五百多戶,因學致貧、因病致貧的家庭就近百戶,是黔西縣脫貧任務最重的深度貧困村。

        2017年秋季,甘河路項目代表鄭劍鋒參加黔西縣政府舉辦的愛心企業幫扶儀式。“前往新河村的過程很不順利,村路簡易,路況不好,多處險坡急彎,原本1小時車程硬是開了2個多小時。”親眼目睹當地的窮困,項目代表鄭劍鋒感慨地說道。“沿路看到當地的小孩背著書包走在泥濘的小路上,鞋頭和鞋跟早已磨破,書包也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樣子,心里特不是滋味。”

        當天幫扶儀式上,鄭劍鋒進行了捐款,黔西縣長對項目部給予的資助表示衷心感謝,并承諾一定將捐款用在刀刃上,幫助村民改善生活環境。

        將“藍馬甲”精神進行到底

        在祖國的南端,海南省海口市儋州市白馬井鎮英豐村,年過七旬的黎元貞緊緊握住“中交藍馬甲”志愿者的雙手,嘴里喃喃地說著“好人一生平安”。

        “好久沒有看到您笑咯!真是難得呀!”扶貧包點干部黎清科笑著說。

        英豐村村民黎元貞身體欠佳,大兒子在去年意外離世,小兒子文化程度低在家待業,使得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2017年冬季,隧道局華南公司海南萬洋12標項目部青年志愿者在項目黨支部帶領下,攜手儋州市白馬井鎮英豐村委會扶貧包點干部黎清科走進英豐村。前期走訪過程中,了解到黎元貞家中經濟困難,項目志愿者在向村委會詳細了解了黎元貞家中實際情況后,經過項目黨支部的集體商議,決定發揚“中交藍馬甲”精神,精準慰問、幫扶貧困戶。

    老人對于志愿者的到來十分開心,與志愿者聊了很久。

        “孔子云:‘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止是黎元貞一家,社會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家庭需要大家的幫助。對于一個家庭來說,3000元或許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但是至少可以暫解燃眉之急;而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幫扶困難群眾,承擔社會責任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志愿者米小權感慨道。

        在海南省儋州市各村鎮,總能看到“中交藍馬甲”的身影。“非常感謝!要不是你們,我們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有人來修好這條路!”2017年10月27日,儋州市王五鎮山營村村委書記王強激動地說道,并把印有“真心為村民,鋪就致富路”的錦旗遞給了海南萬洋12標項目部“中交藍馬甲”志愿者隊長趙欣瑜。

        萬洋12標項目原設計路線經過儋州市王五鎮山營村王宅、陳宅兩個村民小組,占用了原有村道,設計初定的臨時出行道路離村口較遠,運輸車輛進不來,農產品運不出去,給原本靠出售冬瓜、甘蔗等經濟作物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村民們著急壞了。項目部“中交藍馬甲”青年志愿者得知這一消息后,主動與山營村村委書記王強了解村委想法和企盼。項目經理黃維建隨即召開班子會議對此進行研討,大家一致認為要時刻牢記中交“固基修道,履方致遠”的企業使命,無論是高速公路還是鄉村小道,只要是造福于民的事,項目部都要積極獻力。就這樣,一個為村民開通綠色便民路的方案確定了:項目部出面上報建設、設計單位,申請增加一條水泥路以解決村民出行問題;同時項目部先行墊資,鋪設一條路,先解決眼前的臨時出行問題。

        項目部技術人員就這條村道對施工路線進行前期實地踏勘、走訪和測量,制定了精細的施工圖紙和施工方案,自行墊資調撥機械和材料,抽調人員施工,堅持無論大路小路都力求高質量、高標準完成。在當地村民的見證下,項目部以“中交速度”修筑了一條新的便民路,全程歷時不到半個月。

        原本難以行走的泥濘小道變成了如今可供貨車通行的寬闊水泥路,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和農產品運輸不暢的民生問題,“有了這條路,鄉親們奔往小康的路也就越走越踏實了!”山營村村委書記王強笑著說。

        “感謝鄉親們對我們工作的認可,這面錦旗即代表了你們的心意,也代表著企民魚水情,如果沒有你們的理解與支持,我們的工程也不能順利的推進。”趙欣瑜代表項目部接過錦旗說道,“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是我們中交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以后的工作中,項目部將一如既往地將老百姓的民生問題作為大事來抓、來辦,為百姓謀福利。”


    作者:宗江鵬、彭珊、邊文浩、米小權、文煌   來源:中交隧道工程局


    相關閱讀


    更多最新資訊

    韩国电影妈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