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明媚的陽光里,站在東非肯尼亞的紅土地上,來自公司蒙內鐵路運維項目部物裝部的通訊員呂愛吉思緒萬千,甚至忘記了自己身處異國他鄉。連日來,蒙內運營人都在認真地研讀黨的十九大報告。回想起大會開幕當日,蒙內沿線唱起“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那一刻,呂愛吉仍心潮澎湃。
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蒙內運營各通訊員以手中之筆描述和鏡頭記錄這個注定要載入史冊的金色十月,展現一個個蒙內鐵路運營故事的動人瞬間。
振奮,聆聽時代足音
新時代,新期盼。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遠在東非肯尼亞的蒙內鐵路運維項目部,無論會議室、站區,還是食堂、宿舍,大家都在認真地研讀十九大報告,雖然時差比國內晚了5個小時,但不變的是一顆顆對黨和國家的赤誠之心。
十九大期間,蒙內鐵路運維項目部到處一片忙碌景象,為實現11月1日增設一對旅客列車,確保新運行圖順利實施,兌現中國交建對肯尼亞人民和政府的承諾,車務、機務、工務、電務、車輛等五大專業部門幾乎每天都處于超負荷和高強度運轉的狀態。他們潛心研究新運行圖還存在哪些盲區,認真查看列車和設備是否達到檢修標準,仔細檢查新舊運行圖過渡階段各工種、各環節是否銜接有序,對于每項工作都是嚴而再嚴,細而再細,不留死角,各辦公室常常晚上10點仍舊燈光如晝。
10月的肯尼亞雖說最高溫度有二十五六攝氏度,五點多鐘,東非大地依舊籠罩著濃濃的夜色,透著絲絲寒意,只有上十攝氏度度。內羅畢城郊,公路旁的便道上,以“老王”為首的三人小組腳步匆匆。車輛“老王”,他不只是一個人,而是車輛部乘務員的縮影。車輛部共有4個乘務組,由來自國內五個鐵路局的12名退休老師傅組成,平均年齡61歲。這些為中國鐵路事業,奉獻了大半生的老師傅們,放棄了國內頤養天年的生活,毅然投入到代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蒙內鐵路運營中來。車輛部乘務員作風扎實,勤勤懇懇。在“11.1”增開一對旅客列車前夕,經常加班到凌晨兩點多,嚴格按照國內運用客車的整修質量標準,對車輛走行部和車內設施及各種電器的狀態認真檢修。任何情況下,絲毫不懈怠按時巡視檢查,高標準完成值乘工作。來自車輛部的通訊員郭洋跟隨著車輛部乘務員早起寫實,親眼看到車輛部乘務員對車輛無微不至保姆式維護。郭洋感嘆,“一帶一路”已從大家腦海中的概念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講的‘一帶一路’建設,也是對蒙內鐵路運營人的光明前景和使命的描繪。我們不僅要從中國交建的層面,更要從黨和國家的高度來提高對做好鐵路運營的認識。”項目部經理戴運杰說,“黨的十九大規劃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目標遠大、氣勢磅礴、鼓舞人心、催人奮進。項目部的一切思想和行動都必須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一顆顆滾燙的拳拳赤子之心,讓戴運杰觸碰到生命的厚重。
“我們全體黨員干部心里時刻有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和黨旗在飄揚,懷著滿腔熱血擔當新使命,時刻繃緊安全這根繩,積極主動克服各種困難,凝心聚力,使勁干、拼命干,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最大程度發揮每個崗位的價值,將美好藍圖變成現實。”項目部黨委副書記段先猛深情地勉勵大家。
有人說,由于蒙內鐵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代表性的早期成果之一,在肯尼亞躺著都是對祖國的一份貢獻。這里的干部員工卻說——不僅要站著,更要跑著;不僅要敢于拼搏,更要樂于奉獻。
在蒙內鐵路運維項目部,從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大學生,到兩鬢斑斑的退休返聘的老鐵路運營人;從調度中心雙眼緊盯電腦屏上運營圖的員工,再到沿線的用雙腳丈量的巡道工……到處可見大家正為“托起肯尼亞鐵路的希望”忙碌工作的身影。新華社記者王曉鵬在完成采訪后,被這群運營人的崇高追求深深觸動。
“能夠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走進基層,感受時代前進的足音、探尋一張張真誠笑臉背后演繹的動人故事,用心感受到了中國鐵路運營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家國情懷,我感到十分振奮和榮幸!”王曉鵬說。
思考,化作前行動力
當蒙內鐵路運營譽滿全球時,公司副總經理兼鐵路運營公司總經理張亞舟顯得格外的冷靜,他正思考:如何寫出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早期代表性的成果更加沉甸甸的收獲感。“有效也是必須的方式就是扎根基層,因為只有站在田埂上,才聞得到稻花香。把蒙內鐵路當作中國人自己的鐵路來呵護和運營” 張亞舟說。針對蒙內運營,張亞舟提出“七個融合”“四個建設”的要求。七個融合:要實現隧道局蒙內鐵路運維項目部團隊內部融合,隧道局與中國路橋融合,國內員工與當地員工融合,運營團隊與建設方融合,與沿線各站區、肯尼亞民眾融合,與肯尼亞政府融合,跨專業間融合,最終真正實現蒙內鐵路運營的和諧合作共贏。四個建設:加強體系建設力度,滿足不同階段的體系需要;加強能力建設,包括鐵路運營公司的能力建設、運營項目的團隊能力建設、員工自身能力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好人員崗位結構、年齡結構,保證隊伍活力;加強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堡壘作用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因中肯兩國體制不同,語言不通,習慣信仰、工作方式差距很大,“中國鐵路運營標準”如何在肯尼亞落地,眾多困難橫亙在項目部面前。惟有加倍地努力,付出常人不可想象的努力,鐵路運營才能走得久遠。
以張亞舟為代表的鐵路運營設計規劃師已將目光掠過鐵路,落到地鐵,又飛往和追逐著高鐵的身影。視野從非洲拓展到達歐洲,不久的將來又會著眼于全球。
美侖美奐的現代車站,飛跨藍天的鐵路長橋,就是夢幻一般的最現代化設施。對于自己有幸成為一名女列車司機,當地女大學生司機沙龍覺得無比自豪,“我心中有一個夢,就是熟練掌握蒙內列車駕駛技術后,在中國的幫助下,繼續學習,熟練駕馭高鐵。當這個夢想用不了多久就變成了現實。即使我們這代實現不了,下一代或幾代一定能實現——這點我深信不疑!”基礎理論扎實,列車操縱技能也十分嫻熟,她不僅能單獨駕駛機車,還經常利用會雙語的優勢協助指導司機幫助其他男、女司機提高駕駛操作技能時如是說。
融合,成為永恒的動力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中國交建傾囊相授,傾心培養肯尼亞鐵路專業技術人才,得到了肯尼亞政府和民眾的廣泛好評,有力地促進了蒙內鐵路從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到中非民心的“軟聯通”。
肯尼亞總統肯雅塔感慨地說,這條鐵路將掀開肯尼亞歷史新的一章,“書寫未來100年的肯尼亞歷史”。
運營團隊在海外拼搏奉獻的精神,也漸漸感染了肯方員工,之前工作作風較為散慢和從來不愿意加班的肯方員工也被這支團隊所折服,開始逐漸接受和融入這個團隊。
2017年10月12日下午兩點,肯尼亞鐵路局局長阿塔納斯·麥納在蒙內鐵路內羅畢南站接受了中央電視臺非洲分臺記者的直播采訪。麥納先生在采訪中表示對新開通的蒙內鐵路運營工作充滿信心。談及針對鐵路運營可持續性的質疑,麥納先生保證,標準軌道鐵路的設計壽命至少為100年。他也強調,中國運營團隊由高素質的專業鐵路人員組成,他們按照行業標準日以繼夜地辛勤工作,以保證軌道、機車和其他設備得到及時維護并正常運轉。他認為這個亞洲國家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飛速發展也是肯尼亞學習的榜樣。和任何大型項目一樣,鐵路目前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如何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確保大規模旅客和貨物的運輸。另一個挑戰是缺乏和東非標軌鐵路藍圖內其它國家的合作,還有類似于在車廂內安裝無線網絡設施的小問題也亟待解決。
10月25日,肯尼亞二次大選投票的前一天,內羅畢南站二樓天橋出站口,一位肯方母親帶著個4歲左右的小男童,小男童的鞋帶松散了,中方值班站長周宏陽發現后立即上前蹲下身來幫忙系好鞋帶,一切都顯得那么的自然而然。小男童的母親一臉的謝意和友情寫在臉上。
激情,照亮美好藍圖
無論是在內羅畢南站還是在工段和車間,原本有些擔心采訪“遇冷”的來自綜合部的通訊員李佳璇,感受到的卻是旅客們火一般的熱情,無論是在氣派的候車大廳里還是在站臺,不少盛裝出行的旅客欣然接受了李佳璇的采訪和拍照。同事們的坦誠對待,介紹戰友們感人的點滴,講述心中的故事。
“記住那奔向我們一心向往的峰頂的列車,它滿載希望,來到遼闊的幸福境界。多少悲歌,多少呼喚,為了幸福,我們望眼欲穿。 ”這是上個世紀,非洲詩人穆巴迪亞特在《陽光》里寫的詩句,讓世人聽到了非洲人民對鐵路、對幸福和未來的深情呼喚和憧憬。因為有夢想,生活才有希望和有激情,盡管等待了近一個世紀。但這條世紀鐵路更加奠定了肯尼亞人民對祖國的信心,更堅定了對中肯友誼的信念。
李佳璇說:“點燃夢想,心中才會升騰起希望,才不會迷茫。每一個接受采訪的人都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小夢想’,這些‘小夢想’似涓涓細流,匯聚成‘肯尼亞夢’和‘中國夢’的浩瀚江河。我正在做鐵路運營人風采展示系列,有信心于月底推出。”
腳下沾著泥土,心中滿是真情,新聞才有力量。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蒙內運營通訊組推出“十九大”專欄,表達運營人心聲,為盛會營造氣氛。蒙內通訊員QQ群、微信群和內刊自10月16日起播發“十九大”欄目稿件,以小案例展現國家發展的宏大主題,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用身邊感人故事激勵每一位員工讀者奮發上進;報道和分享每一精彩瞬間,反映海外運營人點贊祖國發展、共同矚目盛會……
“腳踏實地,內心高遠。”“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盤點此次寫真的收獲,通訊員們表示,身處偉大變革、創新和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要立足廣袤大地,捕捉鮮活選題,記錄下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革,塑造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努力成為時代風云記錄者、社會進步推動者。不少表示,讀懂故事背后的時代意義、傳播其社會價值,行大道,走正道,是自己未來努力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