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oogau">
<optgroup id="oogau"><optgroup id="oogau"></optgroup></optgroup><xmp id="oogau">
  • 基層報道

    您的位置:首 頁> 新聞資訊 > 基層報道 >

    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用心踐行中國夢



    發布時間:2018-09-06 09:05:00   
    羅會志
    中交隧道工程局
    2018-09-06

        肯尼亞蒙內鐵路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代表性的艦旗項目之一,蒙內鐵路運營公司在中國鐵路總公司和國內各個鐵路局的大力支持下,集結精兵強將,手握專業“金剛鉆”,實現“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夙愿。

        作為蒙內鐵路運營公司“金牌”技術工人的代表之一,他始終用行動踐行工匠精神,讓自己的人生處處出彩。他就是貨運部內羅畢裝卸值班員劉炳金。

        2018年3月,43歲的劉炳金走出國門來到肯尼亞蒙內鐵路運營公司工作。結果剛一出手,他那操作設備的嫻熟程度、維修的本領,立即讓工友、領導和設備維保廠家代表驚呼其是裝卸的“全能手”、運營隊伍中的“一級軍士長”!

        “裝載機、叉車、汽車吊、正面吊、抓料機、龍門吊、……玩得溜溜轉,好像這些都是他家產的一樣!他擁有多項駕駛證書,大多為國家發的特種作業證書,實在是太少見和太難得了。”貨運部學習大站值班員的胡躍兵感慨萬分。

        原來,劉炳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老司機”。其二十一年了職業生涯中,劉炳金一路成長,以特有的匠心實現了“一手精”向“樣樣精”的嬗變,彰顯了鐵路人的拼搏精神。

        以龍門吊為例,每一次操作之前,劉炳金都要認真查看各傳動裝置的潤滑情況和吊鉤、索具的零件狀態、確認限位器作用是否良好。每一項檢查他都細之又細。高空操作,即使出現1厘米偏差,也可能造成貨物在空中大幅擺動,將嚴重影響工作效率,有時甚至還會造成事故。劉炳金每次吊裝作業十分準確和平穩,操作龍門吊進行起、升、走、停等動作行去流水,一氣呵成,是公認的“神吊手”。

        “我弟(炳金)在中專畢業的第二年就開始很享受操作設備和自己動手維護保養,20年如一日癡心不改,樂此不疲。”調度中心列車調度員劉炳華介紹。

        憑借著技術上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度,劉炳金還充當了攻堅克難的“急先鋒”。內羅畢ICD有不少閑置的敞車,為發揮敞車效能,其他部門的同事正通過在車廂四壁焊接一些底座,以便運輸集裝箱時相對固定和防碰撞敞車四壁。劉炳金憂心忡忡地對同事講,這種改造方法不可行,改造工作量大不說,關鍵是改造后可能限制敞車今后的其他使用用途!他想用一種新的方法否定和取代焊接式的改造方法。國內也有用敞車裝載集裝箱的情況,通常是用草墊將集裝箱與敞車四壁的間隙填塞,而肯尼亞無專門生產草墊的廠家。有同事善意提醒他這非貨運部的事,以免改造部門反感和難堪。“長期這樣,只有部門,沒有公司,那怎么行?”劉炳金理直氣壯。為此事他上了心,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平時言語本來就少的他變成更沉默了。劉炳金天生骨子里流著不服輸的血液。一次偶然,他發現了蒙內鐵路建設期間留下的大量、無人問津的廢棄舊輪胎,如獲至寶。沒有切割工具,他自己興沖沖地跑到蒙內鐵路建設總指揮部第八標段去借來工具。多次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切成大小和形狀合適的模型,較好解決了防裝載集裝箱碰撞的難題。此外,他還將廢輪胎切割成一塊塊的防磨損墊片,卡在鋼絲繩與卷鋼的九十度的接觸處,較好地防止了卷鋼磨損刮傷和延長了鋼絲繩壽命。

        遼寧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老師張志輝說“我第一次見到劉炳金的是在ICD的一天晚上,當時他正在手工編織吊載用的鋼絲繩,手上和衣服上全是油污。正常情況下編織鋼絲繩是要用機器來編織的,但公司暫時沒有這種機器,為了不影響吊裝作業進度,他自己動手編織。擱一般人,這種累和苦的活根本不會干。通過長時間的接觸,我發現劉炳金師傅不僅技術好,對待同事友好,特別肯奉獻。我從心里由衷地佩服他,早把他當老師,當師父了。”

        一臺龍門吊的每班的標配是1名司機和地面的3名指揮員。現在ICD有二臺龍門吊,無論是二班倒還是三班倒作業,包括算劉炳金在內只有7人(其中有4名是肯方學員),人手嚴重欠缺。可他二話不說,既當作業員又當指揮者,較好地完成了危險物品、卷鋼各種等各種品類貨物卸車工作。

        “2018年實施貨運增量行動以后,貨運量明顯增大,制約運量的最大的瓶頸在于ICD的卸貨。如果沒有運量,營公司就沒有效益,就說明蒙內鐵路運營公司不成功。即使拿著待遇心里也不踏實,覺得心里有愧。”劉炳金說。每班還要吊卸集裝箱160個左右,同時還要調整近幾十個集裝箱的位置,進行堆碼、分類。

        “班組里有員工安全意識比較弱,幫助大家增強安全意識義不容辭。”劉炳金說:“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裝卸值班員,就必須加強專業和安全知識的學習。在肯尼亞工作的中國員工站位一定要高,務必要把安全放在影響中肯兩國關系和蒙內鐵路運營形象上來考慮。對于日常安全生產工作,只有自己從心底里認可,只有齊抓共管,才能在日常工作中班組員工才能將安全工作進行到底!”。在安全管理這方面,他沒少苦口婆心地做大家思想工作。龍門吊的操控室距離地面20米,甚至晚上攀爬60多米長的云梯,進入操控室,通過觀察主鉤和副鉤,發現晚上燈光的光線嚴重不足,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另外,對于地面地面指揮作業人員必須有退讓距離2米,不能站在夾角等安全作業標準要求不容商量。對安全隱患,強盯控,重整改,絕不姑息。“劉師父為我們考慮得很周到。生活中和藹可親,工作中尤其在安全方面,格外嚴厲。通過學習,我們的崗位安全操作技能有很大提高,安全意識也增強了。”班組員工如是說。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劉炳金認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團隊的整體水平和實力提升,安全生產和運量上升才更有保障。劉炳金對于自身豐富的裝卸經驗,他從來不藏著掖著,手把手教他們怎樣駕駛機器設備,如何分析、判斷和排除故障。

        “平時十分少言寡語的劉炳金師傅,一說起專業知識,就像換了個人擬的,滔滔不絕。最讓我更感動的是,劉炳金師父心態好,他說肯尼亞人才這這條蒙內鐵路真正的主人,即使現在人家窮一點也不能看不起他們。為了更好地教學,劉炳金師父入鄉隨俗,主動學起了英語。暫且不論水平怎樣,這對于一位43歲,毫無英語基礎的人,這需要多大的勇氣?”短短的幾個月來,他努力學習英語和克服語言溝通的障礙,快速地推進教學。“劉炳金或許將成為推動屬地化建設的標桿之一”張志輝如此評價。

        劉炳金以孜孜不倦的刻苦鉆研精神在本職崗位上將職業技能發揮到極致和完美。劉炳金和同事們以執著、堅守、奉獻和精益求精的品質,踐行著“工匠精神”。廣大蒙內鐵路運營人以新時代的家國情懷,尋求新發展、新突破,用心圓“中國夢”。


    作者:羅會志   來源:中交隧道工程局


    相關閱讀


    更多最新資訊

    韩国电影妈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