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愿為振華重工產品做廣告
本報訊(記者 譚廣仁 米金升) 11月25日,在上海考察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最新進展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答應為民族品牌振華重工的產品“做廣告” 。
在浦東自貿區市民中心,正辦理海外投資證書的振華重工總裁黃慶豐看到總理,便主動向總理介紹自己來自振華重工。沒想到總理聽到后說:“我知道振華重工,你們的裝備在全球賣得很火。 ”
黃慶豐頓時有了信心,他向總理提出了一個請求:振華重工港機產品已連續17年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第一,新的全自動化碼頭裝卸系統已經在國內外應用,希望總理能夠“幫忙推銷” 。沒想到總理欣然答應為全自動化碼頭裝卸系統做廣告。這將是總理“代言清單”上的新產品。
作為國民眼中的“高鐵代言人” ,他剛剛向16個國家領導人“推銷”中國高鐵: 25日,李克強邀請參加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的客人共同乘坐從蘇州開往上海的高鐵列車。
近年來,坦誠“代言”中國產品成為李克強總理的外交內容之一。這是總理向他的國際“同事”學習的。總理曾經說,他到國務院工作后注意到一個現象,不管是出國訪問還是接待來訪外賓,對方領導人總是給中方遞單子,要求我們買各種產品。
不過,總理“代言”肯定要求很高。有記者問他為什么一直推薦中國的高鐵,總理說:“高鐵代表了中國裝備技術綜合實力。 ”
在現場,總理關切地詢問了振華重工產品的質量。黃慶豐介紹說,岸橋產品已占據全球份額的75 %以上,產品遍布全球89個國家和地區,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當前正積極爭取中國質量獎。聽到這些,總理表示要像代言高鐵一樣為振華重工的產品做廣告。
總理還說,他在與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面期間了解到,中東歐國家有很多港口碼頭正在建設。
另外, 2013年美國總統奧巴馬也給振華重工“做過廣告” 。他在美國邁阿密港口鼓勵美國廣泛地使用“美國制造” ,工作人員刻意用美國國旗蓋住振華重工所產設備上的中英文商標。但是,演講過程中一陣大風吹落了美國國旗,振華重工的商標還是露了出來,美國媒體“直播”了這一“廣告” 。
隨著“中國智造”的崛起,國家領導人正在“代言”更多的中國產品。2014年9月12日,習近平主席向上合組織成員國領導人贈送官方禮物包含了中國品牌手機。
中緬原油管道通油
我國原油進口緩解“馬六甲之困”
本報訊(記者 米金升 李海林 通訊員 馮曉莉) 1月30日,一艘叫“新潤洋”的油輪靠泊緬甸皎漂馬德島港,隨著閥門的轉動,來自中東地區的13 . 5萬噸原油注入馬德島上的儲罐內。
不久后,這些原油將“換乘”直徑42英寸的中緬原油管道,一路經過緬甸的4個省邦,跋涉771公里后,從云南瑞麗進入中國。
這就是中緬原油管道工程,一個投資金25億美元的宏大項目。中國港灣承建了龍頭工程馬德島港原油碼頭及相關工程。經過近5年建設,馬德島港正式開港,原油管道開始試運行。
中緬原油管道工程由中石油集團、緬甸國家油氣公司共同出資建設,所占股份分別為50 . 9 %和49 . 1 %,項目運營期30年,設計年輸量為2200萬噸。
中緬油氣管道的設想醞釀已近20年。經過6年談判, 2009年3月中緬才簽署建設協議。
多年以來,面對越來越大的原油需求,我國一直尋求能源通道的多元化緩解過度依賴馬六甲海峽的矛盾。中緬原油管道便是其中內容之一。
是“流”也是“留” 。原油在輸往中國的同時,也將在沿線下載供緬甸使用。
1月28日,在仰光舉行的中緬原油管道預試投產儀式上,緬甸副總統吳年吞說,除增加國家收入外,也將為緬甸人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并通過公益事業改善當地教育醫療衛生條件。
儀式現場,伴著緬甸的傳統音樂,身著傳統服裝的民眾翩翩起舞。他們或許更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馬德島港是緬甸首座國際大型原油卸載港,可供30萬噸級大型油輪靠泊。5年前,這里是一個只有3000原住民的孤島。
2009年,中國港灣項目團隊派出一個“先鋒隊” ,每天從陸上乘木船航行將近兩個小時后登島“打前站” ,下午再坐船回來。對于這段往事,祝緒陽記得很清楚。他和3名同事徒步涉水登島,路要自己找。后來,他們發動幾百名村民,用一塊塊石頭壘出了臨時碼頭,第一批設備才得以登島。建設者與當地島民的友誼也從此開始。
隨后,在中國港灣的組織下,三航局、天航局、水規院等項目團隊在生活條件和施工條件的創造非常艱難的情況下,按期完成了原油碼頭、航道、配套等全部任務。
建設者與當地島民的友誼也結出了果實:原始荒島幾乎變成一個美麗小城;有了工作的島民騎上了摩托車;小診所也開張了,醫生也還是建設團隊的隨隊醫生手把手教出來的呢。
技傳東非
本報通訊員 王秉辰
10月初,肯尼亞人馬利姆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張“畢業證書” 。
馬利姆今年24歲,他的第一張畢業證書還是14歲那年沃伊鎮小學頒發給他的。他與肯尼亞的許多年輕人一樣,貧窮的生活與落后的教育環境讓他們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權利。
“以前我總是打零工,經常填不飽肚子,而這個……”他興奮地指著手中的證書,“這是我以后的希望! ”
這個大眼睛的非洲小伙兒笑得很開心,他的“希望”不是手中的這張紙,而是他從“蒙內鐵路人才培訓基地”學到的一技之長。
落后的不僅是經濟
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是片遼闊美麗的國度。但與非洲的大多數國家一樣,貧窮與落后的社會基礎設施束縛著它前進的步伐。
2008年,肯尼亞政府推出了國家《2030年遠景規劃》 ,其中將能源、基礎設施、金融服務業等列為重點發展領域。這是擅長奔跑的肯尼亞人,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打響的“發令槍” 。而這一切,都將以一條鐵路為起點——蒙內鐵路。
這是肯尼亞一百年來建設的首條鐵路,由中國交建承建,也是非洲大陸第一次對接中國鐵軌標準。作為肯尼亞國內最大的基建工程,480公里的戰線長度更意味著數量龐大的參建人群。據估算,在建設高峰階段,需要3000名中國工人,而肯方員工的需求數量更是他們的十倍,達到三萬人次。
如果說蒙內鐵路是肯尼亞經濟的“一劑良藥” ,那么對于失業率達到40 %的肯尼亞來說,工作的機會才是當地百姓的“強心劑” 。
“我們不招‘力工’了。 ”一航局蒙內鐵路項目部對外招聘人員左琳對前來應聘的十幾個黑人搖搖頭。隨后她問道:“你們有懂工程測量、模板安裝、混凝土檢測的嗎? ”他們頻頻搖頭。
“我們總是能按需招收到大規模的肯方“力工” 。每次招聘肯尼亞人都群涌而至,但相關技術人員的匱乏卻是所有參建單位所面臨的困境。 ”左琳望著招聘啟示嘆了一口氣。
施工需求量巨大,當地人才緊缺,如果從國內調派相關技術人員,將使企業的人工成本大幅增長。
技術轉移另辟捷徑
蒙內鐵路是東非鐵路網的開端。作為“東非咽喉“,建成后,它將延伸至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等東非6國。而“技術”需與“鐵路”一同延伸。
用“技術轉移”培養當地雇員,不僅能夠緩解企業在肯尼亞的人才匱乏,而且能夠為肯尼亞儲備鐵路施工人才,這無疑是一條受益中肯雙方的“捷徑” 。
國內以往采用的“師徒傳授”雖有“實操”作為保障,但語言溝通的障礙與非系統化的學習常常讓肯方員工在遇到難題時一知半解。
“Mr.Zhang對我很好,可我們溝通很難,我又沒有知識和經驗,有時很簡單的工作我都做不好。 ”肯方員工巴緹納攤開手無奈道。
“要采用現場操作和理論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要讓中方技術人員對肯方員工進行技能培訓,還要聯合肯方培訓機構輔助理論教學。 ”這是助推“技術轉移”以及推動肯尼亞鐵路人才建設的必要途徑。
當地時間2015年6月30日,中國路橋蒙內鐵路人才培訓基地在一航局蒙內鐵路項目部揭牌成立,旨在以三個月為一期,用上述培訓體系培養出眾多的鐵路施工、測量、試驗的專業人員及掌握大型設備操作的高級技師。
這一天,馬利姆與巴緹納幸運地成為了首批42名學員中的一員。
人是最重要的
肯尼亞時間10月7日中午,蒙內鐵路第一期學員結班儀式在項目部舉行。首批受訓的肯方學員在三個月中經過6輪集中理論學習與現場操作演練,通過嚴格考核取得了相關專業的“畢業證書” ,畢業率達88 %。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蒙內鐵路已完成過半的今天,如果說建設中的鐵路是肯尼亞發展的“硬件” ,那么中國交建的建設者更帶給了這個國家知識與技能并重的“軟實力” 。
早些時候,中國駐肯尼亞大使劉顯法在陪同肯尼亞總統視察沃特大橋時曾表示:“每次來工地現場,都能看到更多的肯尼亞人,特別是年輕人,在參與建設。通過合作,中肯雙方不僅能把這條鐵路建好,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年輕的肯尼亞人,為肯尼亞及非洲鐵路發展、為整個非洲經濟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說到底,人是最重要的。 ”
畢業儀式結束時,馬利姆說:“這條鐵路會開啟我們國家的新時代,而我在這里學到的,也將讓我的三個孩子不會再像我小時一樣,在饑餓貧苦中艱難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