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說過:“忘記歷史等于背叛。”
銘記歷史并不意味著我們將永遠活在過去,迷失在過往的榮耀中、或者沉湎于曾經的傷痛,而是要通過銘記這無論輝煌抑或低谷的滾滾長河,讓自己領悟到“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的淡定與從容。
我喜歡讀史,尤愛《史記》,太史公筆下書寫的各色人生可以讓我看清很多,放下包袱,輕裝前行。
以前總為太史公的際遇而深感不公,認為他生在當今一定會更快樂更幸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再單一化,所以才能明白“時勢造英雄”這句話的含義。他的命運自從在接受父親司馬談臨終“所欲論著”的囑托時就已經決定了。他所承受的是一種傳統文化賜予的無上力量,而這種無窮的力量也將帶給他無盡的痛楚,但帶給他更多的是讓無數文人都感到自豪的那一份無與倫比的榮耀與流芳百世的盛名。
所以在太史公身上發生的一切都令我更加明白:榮耀有多大,付出就會有多大,始終要有堅韌與堅忍的品質,而且不忘初衷,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而我還未成功是因為自己付出的還遠遠不夠,還不具備為了夢想舍出一切的成功者的品質。不抱怨為什么別人得到的會比我多,所以也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生活。
讀《史記》,了解了太史公之余更敬佩的是他在遇逆境迎難而上,冷靜而客觀地著出今天我們讀到的《史記》,這份客觀是他對包括前人、后人在內的所有人的尊重,也正是這份客觀讓我們看到了更加真實的民族,一個經過了血與淚成長起來的、經過了烽火淬煉出來的民族。如今這民族昂揚挺立于世界之林,正開拓著、進取著,向世界人民展現著它的雄風。
我時常動容于《史記》中所含的種種的民族優秀品質,僅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展示了許多——藺相如在面對和氏璧問題上的自信、從容;在面對秦王無理時的據理力爭、不畏強權;在解決和氏璧與城池的問題上表現出的無上智慧;在澠池會面中,為保趙王時的忠心赤膽與視死如歸;在面對廉頗的不理解時所選擇的大度與寬容等等。而這個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廉頗,知錯能改,面對民族危難時的挺身而出,以及后來在魏國時所表現出的民族大義······
正是對這種種優秀品質的傳承,中華民族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之巔,“木秀于林而風必摧之”,多難才能興邦!
憶,那是大禹的背影,他三過家門而不入,和百姓團結一心,風餐露宿,制止了水患,使華夏民族一代一代的休養生息;看,在天津濱海新區爆炸時涌現的那些年輕的消防員,他們用生命詮釋了活著的意義,為無數個處于崩潰狀態的家庭帶來絕望中的希望;望,祖國的大好山河,還有什么能夠阻擋“中國”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腳步!我們華夏民族在歷經了如此多生與死,饑與寒之后,涌現出了一代代杰出的偉人,錢學森糞土萬戶侯,棄洋歸根,獻身航天;鄧稼先隱姓戈壁灘,嘔心瀝血,心捐國防;袁隆平雜交水稻,使天下蒼生得溫飽……窺一斑而知全豹,正是因為有著這許許多多的優秀品質,我們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間千年而依然豐姿綽約,風頭正勁。終于“中國”成為了今日之強國。
2015年9月3日,祖國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那一天舉世皆知,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面對荊棘林莽、重巒疊嶂、泥淖沼澤,無數忠貞兒女,不怕灑盡熱血,拋卻頭顱,尸裹馬革!那是一段不容忘卻的歷史,那是曾一度如腐蟻啃食靈魂般的痛楚。但如今我們可以以一個強國的姿態來面對那一段回憶,并為世界和平作出“裁軍三十萬”的決定。而人民大會堂偌大的紅色橫幅上寫著十六個字“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也見證著祖國為和平做出的貢獻。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為了和平,我們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了和平,中國將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讓我們共同銘記歷史所啟示的偉大真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今天我們以勝利者的角度來選擇寬容,然而銘記歷史是必須的,它提醒著我們和平來之不易,勿讓悲劇重演。而我們將這份記憶埋在內心深處,是為了更好地面對將來的生活。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秀靈,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論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太史公一言以成天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的一生正應了此言。52萬字的巨著,13年的嘔心瀝血,終不負那一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人人都說士為知己者死,而孔子亦有云:朝聞道,夕死可矣。遇到一個可以賞識的自己的明主實在是太過奢求,太史公這一生沒有遇到伯樂,卻發出了如上這樣的感慨,令人唏噓之余,也為太史公的精神感動。
看《史記》讓我親身感受司馬遷是在用靈魂與命運作斗爭,用民族之精神譜寫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看《史記》讓我領悟了古往今來默默奉獻的豪情壯士的膽魄與才學;看《史記》讓我體會到以史明鑒可以明得失,以史明鑒可以明事理。
窗外,是高樓,是大廈,是21世紀的科技。仰望藍天,仍是曾經的一幕,湮滅的是塵土飛揚,但民族精神更加蕩氣回腸。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