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柴靜這個人,是因為她的演講《認識的人,了解的事》。她用平實的語言講出的一個個故事讓我感動。今年年初,柴靜出了紀錄片《穹頂之下》,看過之后,我亦感慨于她對環保問題抽絲剝繭式的執著和關注。因為柴靜這個人,我忍不住翻開了她寫的《看見》。一本書,二十個章節,里面講述的除了柴靜本人的成長外,我看到的滿眼都是對人的關懷和對自己事業的執著。
因為柴靜是一個“對人好奇”的人,所以她執著于自己的記者事業,也因為她“關心新聞當中的人”,所以她選擇了通過“看見”“一個個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來關心這個國家,關注這個社會。
整本書的講述,都沒有離開對人的關注:“雙城的創傷”中對孩子內心世界的關注;邊緣人群需要被給予的尊重;對家庭暴力受害者及其親屬的關注;對虐貓人、耍猴人的“只求了解認識而已”;對周正龍拍華南虎這件事的分析;對奧運會中未能奪冠的人物故事的傾聽;由德國志愿者盧安克的故事引出的對人的思考;對藥家鑫事件背后的人性的探求。這些故事,都是柴靜作為一個旁觀者“看見”的一個個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對社會產生的影響。而書中對農村征地問題的思考、對環境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問題的探討、對兩會期間的采訪紀實、對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關注等看上去涉及到國家和國家政策的大事,也都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做的具體的事來講述的,同樣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展現著每件事中的每個人對于國家大事的影響。
《看見》讓我看見的是每一個人對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讓我感知到的是做好人文關懷對于一方環境產生的巨大改變。這對于從事黨務工作的我來說,最大的啟示就是,如同每個人的力量累積足以對國家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一樣,企業里每個員工的力量累積也足以產生能夠改變整個企業發展走向的能量。企業中的黨務工作核心即通過做好對黨員和群眾的人文關懷來營造好企業的文化氛圍,最終以高水準的企業文化促進激勵企業生產經營的發展。而企業的人文關懷則要盡量細致地關注到企業中每個員工的身上,通過關注員工們的生活是否有困難、工作學習是否遇到了障礙、他們的優秀表現是否得到了表彰鼓勵等這些看似不大,但是對于員工個人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事情,讓大家從心底認可自己所得到的尊重,真正把企業當成自己的事業之家,將自己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融為一體,為企業的發展提供隱性而巨大的推力。
從事黨務工作之初,我不明白黨建工作的中心在哪里,從局黨委下發的一個個文件中,我漸漸認為黨建工作是由黨務工作者推動,將一個個制度和活動落實,從而帶動黨員的積極性,提高黨員對群眾的影響力,最終達到推動企業發展的目的。而看過了柴靜的這本書,我覺得之前的理解有些本末倒置了,應該是因為有了黨務工作者對企業文化氛圍的營造,和對員工因人而異的工作技能培養和思想修養的培養的人文關懷,員工們才會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作為企業主人的責任,從而為自身和企業的未來進行認真深入的思考,為企業和企業中的每一個人“尋找公平有序的未來”,在立足本職崗位的同時主動關心企業的規章制度是否定位合理,是否符合企業發展的要求和員工的切身利益,以這樣的方式推動企業各項制度更合理地建立,保證建立起來的制度更扎實地落實。就像柴靜對兩會報道的描寫一樣,“我們不對自己的事情關心,誰來關心呢。”
現在,我雖然還沒有想明白能夠通過什么的方式才能細致全面地表達出對每一位員工的關注,但我至少“看見”了問題,可以“從不假思索地蒙昧里掙脫”,真正用心“去感受、理解”員工們遇到的困境,在日常工作中多動腦筋,認真思考如何從制度中或平時的能夠展開的活動中最大程度上地關懷到每一位員工,在本職崗位上“把自己的事情做好”。